乌龙茶鉴赏网

三十年茶业耕耘,他欲将雨花茶推向联合国非遗名录

04-21

-这是 新视界 的第 11 个故事-

清明已过,不少对饮茶讲究的人已喝上了“头锅“明前茶。对于好的茶叶来说,节气影响为何如此重要?“明前茶主要是春茶,它的氨基酸、多糖类以及果胶质含量在清明前是最高的时候,尤其绿茶是以鲜爽度为好,所以古人讲‘明前茶贵’。”清明前,陈盛峰就为这“头锅”明前绿在南京溧水的一处雨花茶园里忙碌着。

与西湖龙井、碧螺春相比,同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雨花茶知名度似乎稍逊,但其制作技艺却是中国绿茶品类中最精湛、保留最完整的。作为雨花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茶业深耕近三十年的陈盛峰认为,“雨花茶是中国最难做的茶,但也是最好喝的茶“,同时,他还想将雨花茶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雨花茶工艺,非机械化制茶工序可比

在陈盛峰看来,现在流行的机械化制茶流程与他所传承的雨花茶手工制法相比,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我们手工制作的雨花茶,在外形上更加趋向紧细圆直的标准,色泽润绿,滋味上更丰富,一口茶汤喝进嘴里仿佛能化开,能让人立马感觉到回甘生津,而机械制的雨花茶无论色泽还是口感都枯燥,是不一样的。”

想要做出这样一锅好喝的雨花茶,从新叶的采摘、杀青到做成半成品就要立出高标准、投入长时间。“我们对采摘新叶的长度要求在1.5~2公分左右,芽叶角度要在15度左右,不能大于15度,保证每一片茶叶大小长短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都是精挑细选的。每500克新叶又需要一个小时半左右才能熬制出一锅120克左右的‘毛茶’,可以说这个过程是最耗费时间、最劳累的。”一锅雨花新茶的“难做”由此可见。

从“毛茶”到成为消费者手中的一杯翠绿温润的饮物,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精制筛分这一步。由于传承断代与机器取代,精制筛分的技艺在其他一些茶类中已失传,因此它被视为中国绿茶制作技艺里的“活化石”,而这一技艺在雨花茶制作流程中得到完整的保留并复刻至今。“每个炒茶师傅的技艺不一样,会做出扁的弯的直的不同形态的毛茶,严格来说这都不是能够符合国家级标准的产品,那么要达到标准必须要经过精制筛分的工艺。这种工艺类需要利用各种规格型号的筛子,按筛孔大小的不同及筛法,将茶叶按照大小、粗细、长短分类后,再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拼配,使得我们交给消费者的茶叶既要好看又要好喝。”陈盛峰介绍道。

名为“雨花”,源自紫金山

名为“雨花”,但其实雨花茶缘起于紫金山,最早出自南京中山陵茶厂。雨花茶的前身就是钟山所产的云雾茶,彼时还是卷曲类茶,后经民国泰斗陆溁融入“抽条”的手法,改造成为直条类茶。1959年,第二代传人余庸器又将龙井的“抓条”手法引入其中,使其由直条类茶渐进为针型类茶的典范,雨花茶由此成型。陈盛峰说明:“之所以叫雨花茶,是因为在1959年,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也是为了纪念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当时的省委省政府将其直接命名为雨花茶。”

时间推移到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山陵景区的不断完善,紫金山的雨花茶园也在逐步减少,时任中山陵茶厂厂长的陈盛峰一直在思考雨花茶该何去何从,“我当时就在想,要想做成一个好产品,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稳定和优质的原料基地。而迫于我们产量非常小,该怎么办?只能向外拓展了。”自2005年到2006年间,陈盛峰一直在南京当时的“五县四郊”范围内寻找雨花茶的原料基地。最终,他将溧水晶桥镇芮家村的一块近700亩的茶园收购,改造为雨花茶的生产基地之一。

茶人的人生夙愿

深耕茶业多年,陈盛峰已不仅仅是一位制茶人,更是钻研雨花茶理论体系的专家。多年从业期间,他收集了从晚清至今的上千份文字资料和实物,并希望在未来可以建立一所雨花茶博物馆。“这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不仅是属于南京的,更是我们中国茶业发展过程每一个缩影的体现。如果说有人问我,你给雨花茶做了什么事情?我觉得其实没做多少,都是站在我的师爷们的肩膀上去总结。我无非是将前辈师傅们的研究成果归纳系统化,并提出我自己的阐述及一些理念,形成了今天雨花茶研究的理论体系。”

2021年6月10日,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这背后少不了陈盛峰为之四处奔走做出的鼓与呼。“将雨花茶列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已完成。下一步,是将雨花茶和龙井、碧螺春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事情我们正在做,也是我的人生夙愿。”

策划:沈冰青 彭珵 朱国威

视频:朱国威 吴瀚 沈冰青

文字:彭珵

齐白石画虾

古钱币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