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鉴赏网

探索茶文化:太平猴魁与太平尖茶的历史渊源

04-06

  太平猴魁中国传统名茶,也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一带,以猴坑村猴坑、猴岗、颜家品质佳,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

  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500多种,具有抗菌、抑菌作用、减肥作用、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等功效。清咸丰(1859),猴魁先祖郑守庆就在麻川河畔的山中开出一块茶园,生产出扁平挺直、鲜爽味醇且散发出阵阵兰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现在,猴魁茶界普遍认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

  太平猴魁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茸毫隐伏,苍绿油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开汤香气高爽,滋味甘醇,人称“猴韵”,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之佳评。汤色清绿明浄,叶底肥壮,嫩绿成朵。

  每年的谷雨前后开园(大量采摘)(由于黄山山脉的气温偏低,再加上高海拔因素,太平猴魁没有明前茶这一说,但在清明后、谷雨前可能会有少量头采),立夏前停采。采摘的时间较短,只有15-20天时间。

  太平猴魁分猴魁、魁尖、尖茶三类,以猴魁品质最优,其外形“猴魁两头类,不散不翘不卷边”。

  原料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初展。采制十分讲究,有四拣八不采;拣高山、拣壮枝、拣柿大茶品种茶棵、拣有芽茶尖,谓之四拣;无尖不采,过小不采,过大不采,瘦小不采,弯曲不采,虫食不采,色淡不采,紫芽不采,谓之八不采。鲜叶及时推晾,严格拣别,取其一芽二叶、长短大小均匀的嫩芽炒制炒制分杀青、烘焙两道工序,全用手工操作。

  太平猴魁产于新明乡三合村之猴岗、猴坑及毗连山区,茶园分布在海拔六七百米以上的凤凰尖、狮形山、鸡公尖一带山地及峡谷。太平县素产尖茶,分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亨尖、利尖、泰尖珍尖十等,主销南京、扬州、芜溯等长江中下游各商埠。太平茶商叶任庵在南京开设长春、和春、同春茶叶店,每年都到三门等地设季节性尖茶收购店。同治初年,叶任庵从收购的尖茶中挑选芽叶完整、肥壮、匀齐的细嫩尖茶,单独包装售价倍增。

  从庐江县三十里铺迁居猴坑,以帮工、种茶为业的王魁成受其启发,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从海拔700米的风凰尖浮水宕茶园中,有选择地采摘芽二叶芽头,制作特种尖茶。王魁成排行老二,人称王老二,于是这种茶被称为王老二魁尖。

  民国元年(1912年),农商部在江宁(今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官、商合办,属博览会性质。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通运等展馆。太平县三门茶商刘敬之购王老二魁尖数斤,取名“太平猴魁”送展,获优等奖。

  民国四年(1915年),太平猴魁又被送往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运河开航万国商品博览会和评品会参展评比,获一等金质奖章;

195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2、1986年被评为全国名茶;

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

何香凝美术馆

手链